您的位置:创新中国网 > 经济

职场“潜规则”新解:“论资排辈”不能丢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31日 12:37 来源:geceo.com 编辑:创新中国   阅读量:7527   
导读:一说起企业提拔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往往就会招来漫天的抱怨与谩骂。如果评选“职场十大潜规则”,论资排辈肯定会轻松入选。然而,一边是不绝于耳的声讨,另一边却依旧广泛存在于组织之中,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论资排辈”怎么就...

一说起企业提拔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往往就会招来漫天的抱怨与谩骂。如果评选“职场十大潜规则”,论资排辈肯定会轻松入选。然而,一边是不绝于耳的声讨,另一边却依旧广泛存在于组织之中,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论资排辈”怎么就丢不得?

职场“潜规则”新解:“论资排辈”不能丢

资格、资历、资质:论的是什么“资”?

如果发现KPI(关键业绩指标)没有效,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是因为你没有找对“K”(关键指标),所以绩效考核才成了毫无效果的“PI”(屁)。同样,“论资”中的“资”究竟是资格、资历,还是资质,一字之差,失之千里。(注意了,此处有知识点)资格主要是指学历、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执业资格、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资历则偏重于工作业绩、重大成果、历史贡献等;资质(本文指潜在素质能力)是对一个人未来能否取得成绩、取得多大成绩的预期与预判。

如果企业提拔员工只看资格、不看资历,就很容易让“高分低能”的“绣花人才”(资格、身份光鲜亮丽,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混水摸鱼。同时,西方管理学中的“彼得原理”告诉我们,如果只看一个人过去的成绩(资历),却不去评估其是否具备承担更大责任、履行更高职位角色潜力(资质)的话,就是既“坑”了被提拔者,又“害”了组织。再换个角度,有些企业在“干部年轻化”口号的鼓动下又走了另一个极端:不看资格、也不看资历,只看重潜力(资质),导致年轻人被快速提拔上位却难以服众的苦果。

职场“潜规则”新解:“论资排辈”不能丢

基于以上辨析,“论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主要看资历,同时将资格、潜力作为参考条件。资历是员工过去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更能证明员工的工作能力,尤其是研发、销售、工艺、生产、服务等岗位,工作业绩和成果是可以直接衡量的,更应该以资历为主。不过对于一些职能、行政性质的岗位,工作业绩和成果难以统计和衡量,就不得不将资格作为衡量要素。因为资格中的学历、职称等信息,也能从侧面反映员工的学习能力与上进心;专业、执业资格等信息则预示着员工与目标岗位的匹配性,一定程度反映了员工的未来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工作年限多少证明了该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与忠诚;工作经验是员工工作能力的间接体现,也是预测员工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参考。

前辈、后辈、同辈:排的是什么“辈”?

伴随知识更新、技术迭代的突飞猛进,以及知识、技能获取成本的不断降低,人们不可避免地从“前喻”文明过渡到“同喻”或“后喻”文明时代——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不再只是年轻者(后辈)向年长者(前辈)学习,同辈之间相互学习,甚至前辈向后辈学习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传统企业“排辈”的做法是以获取资格的时间先后排序,排序在前的人将得到晋升,主要看在公司干了多少年,晋升前处在什么位置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格老不老、够不够。而现在企业在“排辈”的时候就不能只是看资格了,而是要兼顾资历与潜力。

职场“潜规则”新解:“论资排辈”不能丢

如果是技术等级晋升,即员工岗位不动,工作内容也基本不变,则应该以资历排序为主。具体方式可以采用积分制,将业绩、成果、贡献等资历要素转化为分数,按照积分的高低来排序。如果是职务晋升,要警惕彼得原理现象发生,在考察资格、资历的同时,将未来发展潜力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潜力考察的主要是思维模式、理念价值、学习创新、个性特征等主观性较强的个体差异因素,可以采取心理测评、360度测评、个性特质测评等方式进行评估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对晋升候选人排序。

总之,知人论世是天下第一等难事。在人才晋升提拔时,要尽可能全面地评价员工,并根据岗位需求调整考察重点。只有掌握了人才测评的基本理念与方式方法,才能明白起码在现阶段,“论资排辈”真得不能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 双向对飞、夕发朝至!京东航空“北京大兴深圳”货运航线开通

    双向对飞、夕发朝至!京东航空“北京大兴深圳”货运航线开通

  • 全蝎疗法发明人——孙纯孝

    全蝎疗法发明人——孙纯孝

  • 科学没有疆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沪上两位科学家深情讲述动人心

    科学没有疆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沪上两位科学家深情讲述动人心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