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创新中国网 > 创业

绵阳涪城:创新编制制度管理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5日 15:38 来源:geceo.com 编辑:创新中国   阅读量:6304   
导读:本报记者唐平王荔曹坤王星梅“引入机动核编机制,推进编制资源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调控。”今年以来,四川绵阳涪城区创新编制保障机制,合理用编、科学用编,在编制调控中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既有“常量”又有“变量”,全力开源节流,让编制资源更好地...

本报记者 唐平

王荔 曹坤 王星梅

“引入机动核编机制,推进编制资源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调控。”今年以来,四川绵阳涪城区创新编制保障机制,合理用编、科学用编,在编制调控中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既有“常量”又有“变量”,全力开源节流,让编制资源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今年3月,绵阳市涪城区出台了《涪城区人员编制动态调整管理制度》,在全市率先打破编制“一核终身”模式,创新推行“基本编制+机动编制”管理模式,对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既发编制按10%比例开展了统一收编,以保障机动编制库存充足。目前,全区共计收回行政编制63名、事业编制222名。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编制资源的调配作用,推行机动编制管理模式,将单位富余人员以不转编制的形式安排至工作量大、人手紧缺的部门岗位。先后为招商引资、扶贫开发等经济发展重点部门增核机动编制26名;在教育系统施行“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的办法,目前已完成区内教师调动14人等问题。

“大股室”制是涪城区优化机构调整的举措之一,在精简效能的前提下,按照“建一撤一”的原则,严格规范内设机构设置标准,按照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类进行精确划分,将内设机构的设置控制在制度之内。该区先后对部分布局结构不合理、职能职责交叉相近或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的机构,采取撤、并、减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有效解决了股室间职责交叉、编制和人员较少、对上衔接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

“进一步优化编制工作运行机制,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重点领域倾斜,着力破解制约改革发展的保障性难题,实现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涪城区编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