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创新中国网 > 创业

当心公司“主业不如理财”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01:14 来源:geceo.com 编辑:创新中国   阅读量:5926   
导读: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理财“大军”,容易导致“脱实向虚”,与国家的政策相背离。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一家上市公司大量购买理财产品成为常态,存在“不务正业”之嫌。此外,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具有稳定性,投资不是没有产生风险的可能。炜言大义本报记者张炜随...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理财“大军”,容易导致“脱实向虚”,与国家的政策相背离。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一家上市公司大量购买理财产品成为常态,存在“不务正业”之嫌。此外,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具有稳定性,投资不是没有产生风险的可能。

炜言大义

本报记者 张炜

随着半年报披露,上市公司资金大量购买理财产品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的热度,近年来不断升高。一项媒体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有974家A股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占比超过29%。购买规模相当于去年全年的127.5%。分行业来看,传统制造企业购买理财产品的占比较大。披露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统计的413家公司中,38家公司理财产品到期收益高于半年报披露的净利润。部分公司今年中期实现盈利,主要依靠买理财产品所得收益。

例如,贤丰控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6.46万元,同比增长21.1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亏损369.83万元。该公司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906.28万元,其中最大一笔为709.52万元,主要系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现金管理收益。半年报显示,公司期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31006.9万元,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为708.2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贤丰控股去年盈利也得益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净利润843.4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亏损1186.22万元,全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1275.62万元。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来加强现金管理,改善流动资产结构,看似生财有道,但往往暴露主业“赚钱乏术”。有的企业主业不振甚至遭遇行业性困境,主营业务毛利率偏低。面对主业投资回报率不高,或有可能“打水漂”,企业把购买理财产品当作弥补盈利不足的主要手段。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且资金安全性相对较高,促使企业愿意大手笔购买,动辄投入数亿元。从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均有涉及。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理财“大军”,容易导致“脱实向虚”,与国家的政策相背离。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一家上市公司大量购买理财产品成为常态,存在“不务正业”之嫌。如此“不务正业”蕴含一定风险:一方面,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看似增厚了企业净利润,甚至扭转了主业亏损的困局,但带来的只是非经常性损益,不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如果理财产品的收益在公司净利润中占比较大,那么,这家公司的市盈率数据是“虚”的,不能作为投资者判断真实投资价值的主要指标。

另一方面,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具有稳定性,投资不是没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有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明显低于购买时的预期收益。即便一家公司持续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获得收益,资金使用效率仍不高。据第三方平台融360统计的数据,8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1%,其中,保本收益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1%,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2%。显然,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资金低效率运转。倘若主业不强,单靠购买理财产品来弥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不会带来较理想的净资产收益率。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企业手握大量闲钱忙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而其本身是“铁公鸡”,或多年未实施利润分配或现金分红“蜻蜓点水”。这类企业回报股东的意识匮乏,亟待完善公司治理,充分尊重股东的利润分配权。假如企业账上闲钱多,又没有好的投资方向,就该考虑通过回购或现金分红方式回报投资者。

随着A股投资者结构逐渐完善,以及价值投资成为主导,主业盈利能力不强及分红意识薄弱的公司,将越来越难以得到投资者青睐。因而,上市公司需要的不是做好投资理财“功课”,而是老老实实做好做强主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