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创新中国网 > 科技

“机器人医生”能解决哪些“痛点”?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8日 06:08 来源:geceo.com 编辑:创新中国   阅读量:5926   
导读:近期,医用服务机器人在部分医院内“上岗”。据南都记者了解,上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分别有医用服务机器人上岗,相关医院方面表示,机器人上岗后,将可释放医院内的部分医护人手。医用服务机器人的接连上岗,也是目前国内医用服务...
“机器人医生”能解决哪些“痛点”?

近期,医用服务机器人在部分医院内“上岗”。据南都记者了解,上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分别有医用服务机器人上岗,相关医院方面表示,机器人上岗后,将可释放医院内的部分医护人手。

医用服务机器人的接连上岗,也是目前国内医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缩影。目前,国内部分创业公司也开始进入医用服务机器人领域,业界认为机器人在医院内广泛应用可解决医疗服务多个痛点。

部分医院已有机器人“上岗”

医疗领域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据中国机器人网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医用机器人是一项较为宽泛的概念,用于医疗全阶段的机器人或者机器人化设备,就用途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种,主要分为手术用、康复使用、提供健康管理和患者服务及智能设备等。

据南都记者了解,目前广州医院手术类与康复类机器人在院内应用较多,例如手术机器人(主要为手术机械臂)较广泛应用于心脏、泌尿及肝胆等手术中;康复机器人更多用于骨科等康复领域。

而在提供健康管理和患者服务方面,近期也有相关机器人“悄然”在医院“上岗”。

15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糖尿病管理人工智能机器人亮相,可以顺畅对话交流、回答问题,具有数据采集、风险评估及在线医护等功能,可辅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数据管理。珠江医院方面透露,10月底完成内部测试后,该机器人将全面投入使用。

此前的10月12日,广州市妇儿中心也公布,医用机器人“诺亚”正式在该医院内“上岗”。据悉,该机器人应用后,将承担院内用于药品、标本、手术器械等医疗物料的配送工作,每次该机器人最大承载量达300公斤,相当于人的10倍左右。

南都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市内其他医院也有机器人“服务”。如今年5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行研发的“AI眼科医生”,“上岗”5个多月,每日号源被“挂满”;广东番禺祈福医院一款涵盖8种肿瘤“诊断”的机器人也在提供服务,而广州市妇儿中心一款儿童常见病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正在研发当中。

“上岗”机器人可释放部分医护人手

国家卫计委《2016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包括助理)医师2 .31人,而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2 .54人,而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 .6人次和住院2 .6床日,在庞大的就诊人次下,医院的医护人手往往有较大的工作负担。

对于医院而言,机器人引入后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能将紧张的医护人手“解放”出来。

“一台诺亚相当于2至4个人力,而在手术室用于代替护士往返于手术室和器械室时,以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12个手术室、每天100多台手术计算,一年能让护士少跑1944公里,相当于从广州到北京的距离。”“诺亚”上岗后,该机器人研发的负责人表示,除节省人力外,“诺亚”机器人还“不会偷懒、不需休息”。

在节省医院人力方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宏教授也有类似体会。在糖尿病管理人工智能机器人“上岗”后,陈宏对媒体表示,患者通过蓝牙血糖计、蓝牙血压计采集相关数据后,机器人可以马上读取并给出饮食建议,这将为医院节省不少时间。

“当门诊医生很忙碌的时候,还可以分担一部分工作给机器人,例如刚发现糖尿病的病人或是不知血糖该如何合理控制的病人,可以到糖尿病专科护士处,(机器人)录入数据,机器人可以为其进行健康教育。”陈宏说。

观点“入行门槛”

取决于后台智能化程度

广东礼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周全胜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用服务机器人最大的竞争核心在于其后台云端的智能化程度,例如在慢病管理中,患者输入相关身体数据后,机器人的云端后台能否就相关数据进行运算,并给予患者合理的健康建议,是医用服务类机器人的核心部分。

“实际上单独来看,前端的机器人装置只是一个机械载体,如果其后台云端无相关运算能力以及资源打通能力(包括医护资源、平台合作资源等),这种"服务机器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医用服务机器人在内,2016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经达72.9亿元,同比增长44.6%.研究预测,在2017至2019年中国服务类机器人的市场还会持续增长,在2019年有望接近152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医用服务机器人从共性上来说,在于扩展或释放医护人员的能力,因此开发种类较多,该领域内国内行业的集中度也较低,同质化的竞争也很小,行业基本格局尚未成型,是初创企业入局机会较大的细分领域,而且医用服务机器人与临床诊疗本身的相关性最小,行业壁垒也相对较低。

链接

行业“扎堆”

服务类机器人研发

随着医用机器人不断在院内“上岗”,这厢解决了医院人手不足的“痛点”,那厢也成了从业者的创业“钱景”。

据BCG波士顿咨询数据,截至2016年1月,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每年营收达74 .7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能稳定在15 .4%;未来将形成万亿的产业链。近一两年国内出现了一批医疗机器人公司。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医用机器人概念的大公司,A股市场上有新松机器人、楚天科技等,新三板上有天智航、优爱智能、派尔特等,与此同时也有后来者加入机器人“战局”,例如今年9月美的集团与广药集团就机器人开发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另外,10月份阿里与浙江两大医院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机器人。当然除上述大公司外,目前还有一大批正处于A轮、B轮甚至种子轮、天使轮的创业型公司,希望能分食医疗机器人大蛋糕。

业界认为,鉴于以“达·芬奇”等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常年被外资市场垄断,以及康复机器人常年未进入产业化,目前许多公司则将更多投入集中在医用服务类机器人(又称通讯服务类机器人)的研发中。

在部分受访专家及从业者看来,除配送药物和辅助诊疗外,目前服务类机器人可解决医疗服务中的诸多痛点,例如前台咨询和病房管理,机器人适合与前台工作站的医护等工作人员配合工作;又例如部分机械重复性的咨询功能可由机器人解决,以量化计算的话机器人可顶替两名人力;与此同时在病房中,机器人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管理、远程诊疗和院内健康教育;另外出院后的患者随访也可通过机器人实现。

采写:南都记者 贝贝

作者:贝贝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报道